【冠狀動脈狹窄有啥症狀】冠狀動脈狹窄 |心臟缺血很要命 |冠狀動脈疾病 |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組成團隊,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您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醫療機構地圖資訊,搜尋功能,是您醫幫手。

心臟獲得足夠富氧血液時,會出現冠狀動脈疾病體徵和症狀。如果您患有冠狀動脈疾病,流向心臟血流減少可能導致胸部疼痛(心絞痛)和氣短。血流完全阻斷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

冠狀動脈疾病發展往往要幾十年時間。阻塞導致問題或心臟病發作之前,症狀可能察覺不到。遵循有益於心臟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冠狀動脈疾病。

佑醫療國際心血管疾病專家 Stephen Kopecky 醫學博士:大家,我是佑醫療國際心臟病專家 Stephen Kopecky 醫生。本期視頻中,我們介紹冠狀動脈疾病一些基本知識。這是什麼病?誰會患這種病?它症狀、診斷和治療情況如何?無論您是自己還是親友尋找答案,能這裏找到可靠信息。

冠狀動脈疾病,簡稱 CAD,是一種影響心臟疾病。它是美國見一種心臟病。冠狀動脈難以為心臟輸送足夠血液、氧氣和營養物質時,會發生 CAD。膽固醇沉積或斑塊是見誘發因素。這些堆積物會使動脈,減少到達心臟血流量。這可能導致胸部疼痛、氣是心臟病發作。CAD 疾病發展時間。因此,患者察覺,待到發現時身體存在問題。但冠狀動脈疾病是可以預防,並且存在多種風險評估手段和治療方法。

任何人可能患上 CAD。它初期表現是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動脈壁上堆積。這個過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此時無需擔憂。但是,堆積物過多,可能導致堵塞,從而妨礙血液流動。有多種風險因素和危險信號會導致這種情況,並且導致冠狀動脈疾病。,年齡增長,動脈損傷和程度變得。其次,男性患病風險普遍,但女性患病風險後有所增加。既有問題會造成影響。血壓會導致血管加厚,從而使血流變。膽固醇水平會加速斑塊堆積。糖尿病和超重會增加患病風險。您生活方式有影響。缺乏鍛鍊、生活中壓力無法紓解、飲食以及抽煙會增加患病風險。後有一個危險因素,即家族史。如果您有親早年確診心臟病,那麼您患病風險。對所有這些因素進行總體評估後,能估計出您罹患 CAD 風險。

冠狀動脈變後,心臟無法獲得富氧血液。要知道,與大多數泵工作原理,心臟自己泵出能量供應。能量供應情況下,心臟工作負荷會加重。此時您可能開始察覺到胸部出現壓迫感繃體徵和症狀。這種疼痛稱為心絞痛,像是有個人站您胸口上壓着一樣。心臟泵出的血液滿足身體需要時,您可能會出現氣短或者活動時感到。如果某條動脈完全堵塞,那會導致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典型體徵和症狀包括胸骨下方感到壓迫性胸部疼痛、肩部或手臂疼痛、氣短和出汗。但是,許多心臟病發作症狀十分沒有,並會後檢查中診出。

CAD 診斷第一步諮詢醫生。醫生會查看您病史,進行體格檢查,並安排您進行血常規檢查。這些結果,醫生可能會建議您接受以下一項檢查:心電圖(ECG)、超聲心動圖(心臟聲波檢測)、負荷試驗、心臟導管插入術和血管造影或者心臟 CT 掃描。

冠狀動脈疾病治療往往需要您改變生活方式。比如,注重飲食、定期鍛鍊、減重、緩解壓力或戒煙。這些改變益處於能夠大大改善您後。改善生活方式意味着改善動脈。時,治療方案可能包括阿司匹林、膽固醇調節劑、β 受體阻滯劑藥物治療,或者是血管成形術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醫療程序。

症狀一開始可能無法識別,或者可能心臟跳動(類似於運動期間)時出現。冠狀動脈進一步,進入心臟血液,症狀會變得或。

如果您認為自己出現心臟病發作,請撥打 911 地急救電話。如果獲取醫療服務,讓人開車帶您去最近醫院。萬情況下才能自行駕車醫。

抽煙或存在血壓、膽固醇、糖尿病、肥胖症或心臟病家族史會讓您患冠狀動脈疾病。如果您是冠狀動脈疾病危人士,請諮詢醫務人員。您許需要進行相關檢查排查動脈及冠狀動脈疾病。

如果血液中膽固醇過多,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可能形成聚集動脈壁上沉積物(斑塊)。斑塊可導致動脈變或阻塞。如果斑塊破裂,會形成血凝塊。斑塊和血凝塊可減少通過動脈血流。

如果血液中膽固醇過多,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可能形成聚集動脈壁上沉積物(斑塊)。斑塊可導致動脈變或阻塞。如果斑塊破裂,會形成血凝塊。斑塊和血凝塊可減少通過動脈血流。

76 歲王女士是一位洗腎患者,因為胸悶、活動會喘而到心臟內科診。檢查發現,她冠狀動脈有狀況,所以只要活動量增加,心肌會缺氧,而導致胸悶。

「冠狀動脈疾病之外,這位患者腳上有一個無法癒合傷口,代表她下肢周邊動脈有阻塞狀況。」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王奇彥醫師回憶,「瞭解決冠狀動脈周邊動脈阻塞問題,我們大腿股動脈穿刺,進行血管介入治療。冠狀動脈位置作導管氣球擴張並放置血管支架後,接著處理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是利用氣球導管,擴張周邊動脈。」

一次手術中同時解決冠狀動脈周邊動脈問題,所以患者狹心症症狀改善了,足部慢性傷口癒合。

胸口好像重物壓住,心臟缺血很要命

我們心臟推動全身血液循環,持續不斷跳動,所以心肌於氧氣及養分需求。冠狀動脈是負責供應心肌動脈,冠狀動脈,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需求時,會出現各種症狀。

典型心絞痛症狀可能活動時候出現,王奇彥醫師指出,症狀包括胸悶、胸痛,胸口好像重物壓住,疼痛可能延伸到脖子、下巴、肩膀、背部,患者會冒冷汗、喘不過氣、頭暈目眩。倘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讓冠狀動脈恢復通,缺氧心肌可能會死,導致心臟衰竭、死亡。

冠狀動脈疾病發於男性,男性與女性比率是二比一。王奇彥醫師表示,冠狀動脈危險因子很多,包括年紀大、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慢性腎衰竭,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壓力、有抽煙、飲酒過量,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懷疑有冠狀動脈疾病時,醫師會安排進一步檢查,王奇彥醫師解釋,合做運動患者,可以安排做運動心電圖,觀察看看心電圖是否會運動量增加時出現變化。年紀、行動不便患者,可能會安排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目前還可以利用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看看血管是否有。

透過各項檢查瞭解冠狀動脈程度後,能擬定治療計畫,王奇彥醫師説,「會讓患者先用藥,例如抗血小板藥物、血管擴張劑,如果藥物治療後,症狀沒有改善,發作頻率或重度增加,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即所謂心導管,基本上會包括血管內氣球擴張血管支架置放。王奇彥醫師解釋,醫師會大腿股動脈、手臂肱動脈或橈動脈穿刺,放入導管延伸心臟,然後 X 光輔助下,導管伸入冠狀動脈裡。小心地將導管通過冠狀動脈處後,能撐開氣球,擴張斑塊阻塞血管。維持冠狀動脈,可以放置血管支架。」

動脈介入治療技術,目前大部分冠狀動脈患者可使用心導管治療。但是如果冠狀動脈鈣化狀況,譬如洗腎、年紀患者,或者心臟三條冠狀動脈有,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血管外科醫師會取下一段血管,跨接主動脈冠狀動脈上,讓血液得以繞過阻塞位置,供給足夠血流,所以稱為繞道手術。

無論是接受心導管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冠狀動脈有可能,王奇彥醫師提醒,所以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控制達標,日常生活上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避免熬夜,並戒煙、戒酒,才能降低冠狀動脈機會。

冠狀動脈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有密切關聯,王奇彥醫師分析,因為兩者導於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而影響血液循環。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患者往往沒有。隨著動脈阻塞狀況惡化,供應下肢動脈血流,使下肢冰冷,且無法滿足肌肉活動需求,王奇彥醫師説,患者可能行走 50、100 公尺後因為疼痛而出現跛行,停下來休息,症狀才能夠緩解,但若繼續走路,疼痛會惡化,稱為「間歇性跛行」。

當周邊動脈,患者即使休息時下肢會因為缺血而感到疼痛。王奇彥醫師説,患者下肢可能形成一些潰瘍、癒合傷口,出現組織死狀況,需要截肢。

於疾病成因相似,治療方式大致相同,可以使用一些抗血小板藥物,並積極控制三(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若出現休息疼痛、慢性傷口,得考慮血管介入治療。

醫師會股動脈穿刺放入導管,利用血管攝影確定位置後,能進行導管氣球擴張,患者狀況決定是否置放血管支架。倘若血管斑塊鈣化,導管氣球擴張效果彰時,可考慮使用斑塊旋切裝置,刮除硬化血管斑塊。目前藥球囊,擴張時能釋出藥物進入血管壁,有助於降低周邊動脈機會。

王奇彥醫師提醒,氣温時,冠狀動脈、周邊動脈阻塞可能惡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保暖。若有糖尿病,可能伴隨周邊神經病變,於、,平時穿著包腳鞋,洗澡時要留意水温,,以免受傷。

於病因相似,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患者,要留意冠狀動脈,而冠狀動脈患者,得提防下肢周邊動脈阻塞。平日請避免動脈粥狀硬化危險因子,若有,治療,才能減併發症喔。

「醫師,我爸在家突然説肚子,然後倒地上。」家屬地説事發過。70 多歲老先生地躺急診推牀上,顯得。

「有血壓,但是願意吃藥。」家屬補充説,「抽煙,戒掉。」

老先生腹部劇痛、鼓脹,血壓,代表可能有大量內出血狀況。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電腦斷層檢查顯示,患者有顆腹主動脈瘤,而且破裂,造成大量內出血。

討論後,家屬決定選擇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陳紹緯醫師回憶,放入主動脈支架後,患者狀況定下來。因為撿回一條命,患者態度變得配合,願意定期回診,血壓控制好,還戒煙!

主動脈心臟,是負責血液送往全身大動脈。陳紹緯醫師指出,主動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一開始是上「升主動脈」,接著「主動脈弓」,然後是向下延伸「降主動脈」,穿過橫膈膜到達腹腔後稱「腹主動脈」。

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陳紹緯醫師説,主動脈剝離亞洲人見,主動脈瘤西方人見。

談到「主動脈剝離」,要瞭解主動脈結構。陳紹緯醫師解釋,主動脈壁結構可分為內層、中層、外層,內層破損時,血液可能灌入主動脈壁內,主動脈壁撕裂、撐開,形成「假腔」。假腔會血流能夠通過真腔造成壓迫,而影響各個器官血流。

主動脈剝離發生時,患者會突然感到胸痛,從前胸痛到後背。陳紹緯醫師説,剝離位置可將主動脈剝離分成「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與「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剝離範圍包括升主動脈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剝離範圍降主動脈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甲型主動脈剝離是威脅性命急症,死亡率,很多患者會發作時猝死。

延伸閱讀…

淺談冠狀動脈疾病

冠狀動脈狹窄,心臟缺血很要命!醫師圖解説明- 照護線上

「主動脈瘤」並不是腫瘤,陳紹緯醫師説,我們主動脈會承受血流衝擊,主動脈壁退化,可能膨大。主動脈各處有可能形成主動脈瘤,像氣球越脹主動脈瘤,破裂風險會。主動脈瘤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血壓、抽煙、家族病史。

治療主動脈疾病,化解危機

處理主動脈疾病時,會病灶位置來採取治療策略。

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或升主動脈瘤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標準外科手術,切掉剝離或主動脈,然後換上一段人工血管。陳紹緯醫師説,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或腹主動脈瘤可考慮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若發生在降胸主動脈,可使用胸主動脈支架;若發生腹主動脈,會使用 Y 型支架。

主動脈支架手術是微創血管內治療,近年來發展並普遍運用於主動脈疾病。陳紹緯醫師説,藉助進影像系統導引,可主動脈內放置人工覆膜支架,讓血流走主動脈支架內,隔絕病變主動脈,如此能避免主動脈破裂、剝離而造成致命併發症。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作法是患者腹股溝穿刺,將導線延伸到病變主動脈,然後利用導管傳送系統,將主動脈支架精準地置放於主動脈病灶處。

陳紹緯教授説,於傳統開胸、開腹手術,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能降低手術風險,因為術中失血量、傷口,讓患者術後疼痛、恢復期。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後,有可能發生滲漏或支架移位,患者要定期回診追蹤檢查。陳紹緯教授叮嚀,平時請保持良好血壓控制,改善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疾病復發危。於每個人年紀、解剖構造、手術風險不相同,醫師會評估、詳細討論後,擬定治療策略。

主動脈疾病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較出現男性、年紀、血壓、抽煙、有家族病史族羣。

陳紹緯提醒,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破裂往往是突然發生且致命,大家煙戒掉,血壓控制好,才能降低可能風險。具有危險因子民眾可以到心臟血管外科診,接受專業評估,介入才能化解危機!

「醫師,我心臟跳、心悸,而且我會喘。」70 歲老先生摀著胸口抱怨。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姍惠醫師回憶,該名患者心電圖檢查後發現患有心房顫動,而且一天中有 7 時時間處在心房顫動狀態。經討論,患者接受了凍消融導管治療。

「(手術)隔天老先生開心地説他症狀消失了,沒有心悸、會喘,終於解決長期以來困擾。」黃姍惠醫師説,「老先生有持續回門診追蹤,目前有復發狀況。」

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可能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且整體死亡風險上升,診斷及治療,可以改善生活品質。

心跳過、規則,心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見心律不整,醫師指出,發生原因主要是心臟左心房肺靜脈出口處有放電,導致心跳過、規則。

延伸閱讀…

冠狀動脈疾病- 症狀與病因- 妙佑醫療國際

冠狀動脈狹窄,心臟缺血很要命!醫師圖解説明

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心房顫動盛行 1.5%,若是超過 65 歲以上族羣,每 100 人裡面可能有 4 位罹患心房顫動;80 歲以上族羣,每 10 人有一位。隨著社會高齡化,心房顫動患者多,超過 65 歲以上民眾是風險族羣,應該留意是否有心房顫動症狀或心跳規則狀況。

心房顫動慢性疾病存在,例如血壓、糖尿病、心血管阻塞病史,有一些較病患,包括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功能亢進。若您有這些疾病,應留意自己是否有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可能無症狀,直到中風發現!

醫師進一步説,心房顫動見症狀是心悸、心臟亂跳感覺。於心跳過,病患有時候會感到胸悶、喘,或因心跳導致心肌缺氧引起胸痛,以及心臟輸出量可能,而導致頭暈、無力。

值得注意的是,部份心房顫動病患沒有症狀。黃醫師説,早期研究統計,無症狀心房顫動比例約 17%,隨著診斷工具,2022 年發表研究顯示,無症狀心房顫動比例高達 25%,這些病患是發生併發症,例如腦中風、肢體中風、心臟衰竭後,檢查出心房顫動。

於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無法收縮,所以左心耳可能形成血栓。黃姍惠醫師解釋,這些血栓若隨著血液流出心臟,可能身體各處造成栓塞,流到腦部會導致腦中風、流入冠狀動脈會導致心肌梗塞、流入腎動脈會導致腎臟中風、流入周邊動脈會導致肢體中風。

此外,有些病患處在心房顫動狀態,會導致心臟擴大,使瓣膜功能退化,而出現心臟衰竭症狀。

因為可能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併發症,如果沒有積極治療,心房顫動患者比起人中風機率是 5 倍以上、心臟衰竭機率是 3 倍以上、整體死亡風險是 2 倍以上!慎!

透過心電圖檢查可以診斷出心房顫動,但因為心房顫動可能是陣發性,所以只做一張心電圖能夠遇到心房顫動發作。黃姍惠醫師説,這時候需要做式 24 時心電圖,需要 7 天、14 天心電圖檢查,才有辦法確定診斷。

心臟科醫師會病患風險,來幫病患決定是否需要抗凝血劑,黃姍惠醫師説,如果是風險患者,需要終生服用抗凝血劑;如果是陣發性,或處在持續性心房顫動,有機會做心律控制,會予抗心律不整藥物。如果抗心律不整藥物無法改善,會建議進行導管消融治療。

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治療包括「傳統電氣燒灼術」與「凍消融術」,黃姍惠醫師解釋,這兩種做法目的是要封堵源自肺靜脈電氣訊號,讓跳訊號傳遞不出來,讓心臟維持律動。

「冠狀動脈疾病之外,這位患者腳上有一個無法癒合傷口,代表她下肢周邊動脈有阻塞狀況。」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王奇彥醫師回憶,「瞭解決冠狀動脈周邊動脈阻塞問題,我們大腿股動脈穿刺,進行血管介入治療。冠狀動脈位置作導管氣球擴張並放置血管支架後,接著處理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是利用氣球導管,擴張周邊動脈。」

一次手術中同時解決冠狀動脈周邊動脈問題,所以患者狹心症症狀改善了,足部慢性傷口癒合。

我們心臟推動全身血液循環,持續不斷跳動,所以心肌於氧氣及養分需求。冠狀動脈是負責供應心肌動脈,冠狀動脈,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需求時,會出現各種症狀。

典型心絞痛症狀可能活動時候出現,王奇彥醫師指出,症狀包括胸悶、胸痛,胸口好像重物壓住,疼痛可能延伸到脖子、下巴、肩膀、背部,患者會冒冷汗、喘不過氣、頭暈目眩。倘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讓冠狀動脈恢復通,缺氧心肌可能會死,導致心臟衰竭、死亡。

冠狀動脈疾病發於男性,男性與女性比率是二比一。王奇彥醫師表示,冠狀動脈危險因子很多,包括年紀大、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慢性腎衰竭,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壓力、有抽煙、飲酒過量,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懷疑有冠狀動脈疾病時,醫師會安排進一步檢查,王奇彥醫師解釋,合做運動患者,可以安排做運動心電圖,觀察看看心電圖是否會運動量增加時出現變化。年紀、行動不便患者,可能會安排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目前還可以利用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看看血管是否有。

透過各項檢查瞭解冠狀動脈程度後,能擬定治療計畫,王奇彥醫師説,「會讓患者先用藥,例如抗血小板藥物、血管擴張劑,如果藥物治療後,症狀沒有改善,發作頻率或重度增加,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即所謂心導管,基本上會包括血管內氣球擴張血管支架置放。王奇彥醫師解釋,醫師會大腿股動脈、手臂肱動脈或橈動脈穿刺,放入導管延伸心臟,然後X光輔助下,導管伸入冠狀動脈裡。小心地將導管通過冠狀動脈處後,能撐開氣球,擴張斑塊阻塞血管。維持冠狀動脈,可以放置血管支架。」

動脈介入治療技術,目前大部分冠狀動脈患者可使用心導管治療。但是如果冠狀動脈鈣化狀況,譬如洗腎、年紀患者,或者心臟三條冠狀動脈有,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血管外科醫師會取下一段血管,跨接主動脈冠狀動脈上,讓血液得以繞過阻塞位置,供給足夠血流,所以稱為繞道手術。

無論是接受心導管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冠狀動脈有可能,王奇彥醫師提醒,所以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控制達標,日常生活上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避免熬夜,並戒煙、戒酒,才能降低冠狀動脈機會。

冠狀動脈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有密切關聯,王奇彥醫師分析,因為兩者導於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而影響血液循環。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患者往往沒有。隨著動脈阻塞狀況惡化,供應下肢動脈血流,使下肢冰冷,且無法滿足肌肉活動需求,王奇彥醫師説,患者可能行走50、100公尺後因為疼痛而出現跛行,停下來休息,症狀才能夠緩解,但若繼續走路,疼痛會惡化,稱為「間歇性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