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細肉的症狀及治療】要切除嗎 |種類及症狀解析 |手術全解析 |

當檢查發現有膽囊息肉時,許多人擔心是否膽囊癌前兆。膽囊息肉是什麼?一查到需要馬上開刀治療嗎?一起以下分析:

膽囊位置人體右上腹肝下側,主要功能是貯存濃縮膽汁。人們吃下肉類和脂肪類食物時,貯存膽汁膽囊會膽汁排出到小腸,輔助肉類和脂肪消化。一般而言,超音波檢查時若發現膽囊有突出粘膜表面的鼓起物,稱膽囊息肉。

大部份膽囊息肉病患沒有症狀,像膽結石可能會導致膽囊炎或因磨擦膽囊壁而使患者感到。只有少數病患會有微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以及餐後症狀。

患者是接受腹部超音波時,發現有膽囊息肉;或者因膽結石引起腹痛,醫檢查時一併發現有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位於膽囊內側壁贅生物,黏膜增生形成,形狀是球型或半球形,是良性。見膽囊息肉原因是膽固醇堆積,可能是腺瘤或者是發炎性黏膜增生。

雖然膽囊息肉膽固醇堆積有關,但飲食、高脂血症或糖尿病代謝性疾病關係並不明顯,其他消化道器官息肉沒有相關性。

膽囊良性息肉膽固醇性息肉,其他包括炎性息肉、腺肌增生性息肉、腺瘤樣增生息肉。其中腺肌增生性息肉、腺瘤樣增生息肉有癌變可能。

至於惡性膽囊息肉,膽囊腺癌見。

膽囊息肉會空消失嗎?會問這樣問題,可能是患者遇到「超音波影像顯示有膽息肉,開刀切除時沒有發現」,以為膽囊息肉會消失。

臨牀上,這種情況有幾種可能:

膽囊膽固醇性息肉見非腫瘤性病灶,稱為假性腫瘤,佔膽囊息肉樣病變60%,主要形成是於膽固醇本身代謝失調,而造成膽汁中膽固醇代謝物沉積浸入黏膜,脂肪堆積形成黃色沉積物。有時膽固醇息肉會崩離,而導致類似石的併發症。

於病灶有切下來前,無法百分之百確認,但膽囊切除後,病理化驗顯示是膽囊發炎組織或膽沙。

膽囊發炎改善,息肉跟著消失。

如果發現膽囊息肉,飲食上可以考慮遵循以下飲食原則:

發現膽囊息肉後,沒有改善方式,主要是視息肉大小決定後續處理。1 公分以下膽囊息肉,持續觀察追蹤主。

建議有膽囊息肉者定期追蹤外,要注意維持作息與飲食習慣。若感到上腹或飽餐後,可醫進一步檢查。

説來,良性膽囊息肉直徑絕多數於 0.5 公分,惡性息肉絕多數會於 1 公分,所以於 1 公分息肉只要觀察,0.5 1 公分間息肉,要密切觀察。

至於是否要開刀切除膽囊,是視膽囊息肉大小而定。不管是哪一種性質膽息肉,膽息肉大小達到 1 公分以上,或變大,擔心有癌病變可能,醫師會建議開刀切除。

開始減肥前,要知道!幾個步驟,讓你瞭解每天所需消耗總熱量,知道該吃多少才能維持好身材。

隨著超音波檢查體檢普及,,許多人可能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膽囊息肉;於膽囊息肉可能是癌變所致,人因此擔心;膽囊息肉是否危險?是否需要切除?《Hello醫師》您説膽囊位置,解釋膽囊息肉原因、症狀,以及處理和改善方法。

膽囊位於右上腹部,肝臟旁邊,容量50c.c.,於濃縮儲存肝臟分泌膽汁;人進食後,膽囊會收縮,膽汁經由膽管送十二指腸,幫助消化。

「息肉」泛指生物體黏膜層增生,且向外突出組織贅生物,因此任何膽囊壁黏膜突起病灶可定義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分為腫瘤型(Neoplastic)和非腫瘤型(Nonneoplastic)2種,腫瘤型可分為良性惡性,以下介紹5種膽囊息肉:

延伸閱讀…

什麼是膽囊瘜肉?

膽囊息肉飲食禁吃4類食物,膽囊息肉原因、症狀、手術全解析

膽囊息肉會造成症狀,這是為何多數病患是健檢,或因為石接受檢查時一併發現;少數病患可能會出現上腹痛或右上腹痛、噁心及消化不良。

膽囊息肉盛行,研究,分男女4~5%人會出現膽囊息肉,其中中年族羣見;有鑑於多數膽囊息肉是良性,若發現膽囊息肉,不用過擔憂,醫師會藉下列2點判斷處理方法:

若患者有症狀,且排除其他引發症狀可能疾病,建議切除治療;若無症狀,依膽囊息肉大小判斷。

膽囊息肉要於1公分,惡性機率會顯著上升,但即使上升,癌變機率於1%,因此醫師會建議病人下方原則追蹤處理: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長出來良性贅生組織,膽囊息肉並見,發生4%左右。
來説,膽囊息肉樣病變本身病灶並,大部分病患沒有症狀,數病患會有微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餐後症狀。

膽囊良性息肉膽固醇性息肉,其腺肌增生性息肉(adenomyomatosis)、炎性息肉、;而惡性息肉膽囊腺癌見。

1.膽囊膽固醇性息肉(cholesterol polyps or cholesterolosis):見非腫瘤性病灶(假性腫瘤)約,佔膽囊息肉樣病變60%,主要形成是於膽固醇本身代謝失調,而造成膽汁中膽固醇代謝物沉積浸入黏膜,脂肪堆積形成黃色沉積物。有時膽固醇息肉會崩離而導致類似石的併發症,如:膽道疼痛、胰臟炎和阻塞性黃疸。。

2.膽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膽囊黏膜上表皮細胞及平滑肌增生性疾病,造成膽囊黏膜內憩室(RokitanskyAschoff sinus),但膽囊上皮並會有腺瘤樣病變,固不屬於癌前病變。

3.膽囊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s):於慢性膽囊炎或石直接刺激膽囊壁所引起肉芽組織增生現象,息肉大小0.5~1cm之間,而炎性息肉和膽囊癌區分。

延伸閱讀…

膽長息肉怎麼辦?要切除嗎?膽囊息肉原因、種類及症狀解析

膽囊息肉症狀及治療方法-京東健康

4.膽囊腺瘤(adenoma):為良性上皮瘤,可分為管狀腺瘤、乳突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而有程度癌性病變傾向,此外,臨牀上腺瘤大小和癌性病變比率成正比。日本臨牀研究:腺瘤<1.0公分,癌性病變發生率6%;腺瘤1~2公分,癌性病變發生率37.5%。

1.腹部超音波檢查:超音波篩檢膽囊及膽道疾病首選工具,其診斷率達95%。膽囊息肉樣灶超音波影像上呈現膽囊壁腔內迴音或迴音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但無類含鈣膽結石呈現後方聲影。

3.內視鏡超音波(EUS):)於受腸道氣體以及皮下脂肪幹擾,能顯示膽囊壁解剖結構,但屬於侵襲性檢查工具。

治療:
雖然大部分膽囊息肉是良性,但治療主要目標排除惡性存在可能性。因為晚期膽囊癌其後,只有在它處於早期時切除它才能有治癒希望。

膽囊切除術:於有症狀病患或為避免惡性轉化預防手段,膽囊切除術目前視為膽囊息肉或膽固醇沉積症唯一治療方法。

膽囊位於肝臟下方,人體膽汁肝製造,每天有1000cc膽汁量,膽囊主要功能濃縮及儲存膽汁囊狀儲存庫,且可分泌膽囊刺激素使膽囊收縮,當食物進入胃腸後,膽囊收縮使膽汁進入總膽管流入十二指腸中,幫助脂肪消化,所以我們攝取含脂肪多食物時,膽囊幫助脂肪乳化顆粒,會收縮。這是什麼膽結石疼痛發生飯後、半夜及大飲大食後。

膽結石便是膽囊中含有石頭,分為膽固醇結石及膽色素結石,形成原因是膽汁超過和界線而形成結晶,積聚變大或變多,進而產生結石,臨牀上超過30歲患者,但隨著飲食西化,會見到10~20歲石患者。

來説,大多數病人膽結石是沒有症狀,臨牀症狀出現代表膽結石滾動或造成阻塞,輕者會有右上腹,嚴重者會絞痛,且疼痛會延伸背部或右肩部;膽結石不只是疼痛,結石滾動時,常見的併發症急性膽囊炎、膽道炎及胰臟炎。

大多數(70~80%)膽結石患者會發生疼痛,發生後常見的併發症,但少數患者(10%左右)第一次發作便是嚴重的併發症。

整體而言,若發生膽結石移動、、絞痛,或無症狀但有危併發症患者(包括石小且多、石大或免疫系統病人)可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治療,避免日後發生嚴重的併發症;接受手術石患者應每6個月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追蹤。

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層向外增生組織,分為良性息肉(膽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症、炎性息肉及腺瘤)及惡性息肉(腺癌),發於60歲以上血清膽固醇濃度、及有代謝症候羣家族史病人,發生3%5%。

大多數息肉沒有症狀,多數檢查時腹部超音波發現,絕大部份膽囊息肉為良性,可持續追蹤,有惡性可能性,且膽囊惡性息肉(膽囊癌)早期與晚期後相差,建議每六個月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追蹤,若時間內息肉增大且、有症狀或於1.0公分,應考慮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治療。